在第26個世界艾滋病日來臨之際,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、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致信北京佑安醫院,向在防艾一線的廣大醫務人員、基層工作者、社會組織和志願者慰問致謝,為正與病魔作鬥爭的艾滋病患者加油鼓勁。(12月1日新華網)
  對於艾滋病人的歧視,並不是萌發於公眾的優越感,而是大家深入骨髓的恐懼感。群眾恐慌在某些時候很容易隨風擴散,而當初九十年代對於艾滋病以訛傳訛的誤解,則直接扭曲了幾十年來人們的正常心態。避之唯恐不及,成了最真實的語境體現。
  不僅是公眾,連醫務工作者也成了風聲鶴唳的受眾者。去年天津25歲的肺癌患者小峰因為自身攜帶艾滋病毒,求醫屢次遭拒。不得已小峰私改病歷隱瞞病情,最終手術順利進行。當時這事也引起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同志的關註,他致電衛生部,要求採取切實措施,保障艾滋病病人接受醫療救治的權利,不得歧視。
  害怕艾滋病這事還真不能用常識來進行解釋。雖然我們在各種公益電視、報紙都已經學到,和艾滋病人的正常接觸是不會感染的,但在生活中,還是照舊上演著主觀或者無意的歧視。甚至能細化到沐浴場所也要設立禁止性病、艾滋病患者入浴的標誌。可以想象到,國人神經的緊繃程度定然會讓艾滋病人感到不舒服。
  魔術師約翰遜雖然是艾滋病人,美國人卻依然把他當成最偉大的籃球運動員,且對他的各種公共活動一點都不指手畫腳。所有的人都在裡面其樂融融。筆者覺得,一種社會所應該有的自信起到很大作用。有的國人之所以懼怕艾滋病人,就是怕他們不堪絕望到要報複社會,從而採取某種極端方式,而自己會不經意間成為受傷害的人。這種“有罪推定”,不僅是歧視了艾滋病人的身體,更是抹黑了他們的精神。
  電影《最愛》把這個群體的內心獨白奉獻給我們。在每個人內心都有柔軟的地方,即便身體遭到巨大的不幸,但人性的善良以及渴望回歸社會是不分疾病與否的。他們也許不奢望我們會獻出愛心,不過那種不帶標簽化的眼神,該是我們以及這個社會對他們最起碼的祝福!
  文/謝偉鋒  (原標題:我們該對艾滋病“視而不見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y39jynru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